谷歌的CEO是印度人,微软的CEO是印度人,IBM的CEO还是印度人。
硅谷三分之一的工程师是印度人,70%多的技术签证都发给了印度人。
这事儿,怎么看怎么魔幻。
十几二十年前,西方国家敞开大门,把印度人当“香饽饽”,觉得这帮兄弟聪明、能干、还便宜,请过来帮自己敲代码、搞研发,简直是天上掉馅饼。结果呢?
秒寄微品发现,人家不光是来给你打工的,人家是来当老板的。你以为请了个厨子,结果人家把你的餐厅盘下来了,还开了连锁店,成了餐饮巨头。
这下好了,本土的年轻人读了十几年书,挤破头想进大厂,一抬头,管理层一水儿的印度面孔。低头一看, 连基础岗位竞争对手都是拿着工签、比自己更能“卷”的印度移民。换你,你心能平吗?于是风向就变了。这以前叫做“人才引进”,现在却被称作“文化入侵”。
什么“不讲卫生”、“腐蚀美国文化”这种话都骂出来了,有的人甚至把他们比作“蟑螂”。一个印裔医生听了都快哭了,说我天天在美国救死扶伤,到头来就换来一句“寄生虫”?说白了,这根本不是骂文化,而是一种急于自保后的反应,就是动了一些人的核心利益,让他们最体面的饭碗受到了威胁。
秒寄微品认为,不光是在职场上,这种情绪在国家层面同样显著。
美国希望让印度成为小弟,却遭到莫迪的不屈服,高喊“印度优先”,非要自己建厂当老大,与美国抢苹果生产线。同时,加拿大为了争取国内锡克教选票,也公然指责起印方,两国因此互相驱逐外交官,可谓脸色撕破。这波席卷西方社会反印浪潮,其实深藏的是一种复杂而矛盾心理,并非单纯所谓”种族歧视”。
这是一次大型心口不一悔恨,当初请您来的时候,只想利用您作为垫脚石,但没想到您顺着杆子爬上去之后开始与我们平起平坐,更甚者想将我踹下去。这才是真正令他们恐惧和愤怒之处所在。